首页 > 福建成考复习资料高起点:语文 > 浏览文章

2014年福建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复习资料3

发布时间: 2014-08-31 08:11:19
第五篇   纪念刘和珍君
鲁   迅
 
  • 作者与作品:
鲁迅(1881—1936),本名周樟寿,字豫山,后改名周树人,字豫才。浙江绍兴人。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。幼年曾受过诗书经传的传统教育。由于家道中落,体验到世态的炎凉,社会的黑暗。因常随母亲到农村外祖母家居住,接触了不少农民的生活。1989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,后改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,开始接触西方科学,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。1902年赴日本留学,开始学医,后因决心改造国民精神,弃医从文,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活动。
1909年8月回国,先后在杭州、绍兴任教。辛亥革命后,1912年应蔡元培的邀请,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佥事。5月,随临时政府迁居北京。1918年4月,开始用“鲁迅”笔名,在《新青年》杂志上,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《狂人日记》。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作品。五四运动前后,他积极参加《新青年》杂志的工作,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,成为主将和旗手。他积极支持和组织“语丝社”、“未名社”等进步文艺社团,培养青年作家。从1920年起,先后在北京大学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兼课。在“女师大风潮”、“五卅运动”、“三·一八惨案”等重大斗争中,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。1926年8月被迫离开北京赴厦门,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。1927年1月赴广州,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,兼教务主任。1927年10月,鲁迅到上海定居,开始了他“左翼”十年的战斗生活。经过“四·一二”反革命政变后严酷的现实教育,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,鲁迅的世界观产生了质的飞跃,由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坚定的共产共主战士。1930年后,鲁迅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、左翼作家联盟、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团体。他不顾国民党政府种种迫害,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,介绍马列主义文艺理论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与国民党反动派、御用文人以及其他反动文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,在粉碎反动派的文化“围剿”中,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。1936年10月19日,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。
鲁迅一生,创作近400万字,翻译500多万字,整理古籍近60万字,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鲁迅的著作已经译成英、日、俄、法、德等50多种文字,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爱。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出版了《鲁迅全集》十卷本。1981年又出版了《鲁迅全集》十六卷本。收入了鲁迅的创作、评论、文学史专著及全部书信、日记,并附有注释索引等。
、写作背景:
“三•一八”惨案是继“五•一二”惨案后,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,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。
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,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。在党的领导下,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。3月17日下午,部分学校、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,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,广大群众更加愤怒。3月18日上午10时,李大钊作了演说,正午12时,两千多群众高唱《国民革命歌》,高呼“打倒帝国主义”“打倒段祺瑞”“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”“取消不平等条约”等口号,进行游行。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,并担任指挥;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,群情激昂。
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。3月25日,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、杨德群烈士,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。对烈士牺牲的悼念,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,对未来战斗的渴望,交织在鲁迅心中。4月1日,福建www.fjeduzs.com.cn鲁迅饱蘸着血泪,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,写出了《纪念刘和珍君》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。
三、课文分析
1、理清总体思路
①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?
A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,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。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?
——明确:三、四、五节。
B第一、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?
——明确:交代写作缘起。
C六、七节又起什么作用?
——明确;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。
②总结: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,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;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;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,议论“三•一八”惨案的教训和意义。三者交错,始终统一于“记念”这一中心,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。
2、第1、2节都说到“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”,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一点?
明确:第一个“必要”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,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,控诉段祺瑞政府的暴行,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。第二个“必要”是要唤醒庸人,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。所以第一部分两次强调、突出了本文的写作动机,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。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。
3、文章结构
(一)写作缘起
 明确:控诉政府暴行, 痛斥走狗文人, 唤醒庸人。 
(二)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?
明确:这一部分则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,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,叙写烈士生前事迹,再详细叙述遇难经过,整个部分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。
(三)第三部分关于惨案的意义,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何以体现?
明确:先否定了这种徒手请愿的做法,然后用“然而”将笔锋一转,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,鼓励“真的猛士”奋然而前行。由否定到肯定也是明晰的逻辑顺序。
4、理解和把握前二节的思路
明确:第一自然段共5个句子,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,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。第二句紧承第一句,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;第三、四两句是写庸人的态度,将其与“真的猛士”比照,这样“真的猛士”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;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。
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。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:面对惨案“真的猛士”的态度——庸人的态度——我们的态度。
5、理解和把握第四节的语段的思路
这一部分共5段13句。
粗理,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,第一步是听到噩耗,第二步是听噩耗后怀疑的态度,第三步是见到尸骸,第四步是听到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诬蔑,第五步是悲叹思想统治令人窒息,发出冲破沉默的吼声。
(这样理清思路,特别是注意写噩耗之后为什么思路展开到怀疑上去,就能对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有更深刻的理解。)
细理,要一句一句地揣摩。拿第1自然段4个句子来说,从听到噩耗到产生怀疑,怀疑又有三步,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,再说明怀疑的原因,推进一步,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,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。
四、难句解析
①“真的猛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,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?”——“真的猛士,将更奋然而前行。”
明确:从思路上看,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,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。
A、从思路上说,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,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。
B、“淋漓的鲜血”是“四十个青年的血”。
C、“敢于直面”、“敢于正视”,是思想感情上的飞跃。
D、“哀痛者”指他们要承受起超乎寻常的哀痛。
E、“幸福者”,为改变惨淡的人生,创造幸福的人生,所以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。
 
②“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。”
明确: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,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,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,居然昂起头来,反诬被套害者为“暴徒”,制造杀人的理由,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“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”,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,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。屠刀加钳口术,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,默无声息,衰弱不振。
A、“缘由”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,而且还用文的一手,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。
B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,屠刀加钳口术,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,默无声息,衰弱不振。
 
③“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,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!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,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,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。”
明确:第五部分第2自然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,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,互相救助,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。
A、“伟大”,指三个女子的伟大。
B、“从容辗转”是对当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,即她们相互救助的情况。
C、“妇婴”这里专指女子,再则,她们毕竟年青,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。
D、“八国联军”指1926年,日本纠合的八国军队。
E、“伟绩”、“武功”是他们自己的夸耀,鲁迅用这两个词,当然是反语。
 
④“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,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,真的猛士,将更奋然而前行。”
“苟活”,苟且偷生的意思,贬义,“苟活者”指什么人呢?
第一节中,鲁迅称自己为“生者”“后死者”,与“死者”“逝者”相对。第三节中把自己说成“苟活到现在的我”,与“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”相对。显然,“苟活”是自我贬抑,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,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。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,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在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。所以“苟活者”首先说的是自己,福建www.fjeduzs.com.cn
而“真的猛士”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。当然,“暂得偷生”的“庸人”大有人在,真正的“苟活者”大有人在,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,看到希望,奋然前行,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。“希望”是由“中国女子的勇毅”而来的,女子如此,男儿自不待言,中国人并非一团糟糕,“三一八”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,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。这世上固然一片“浓黑”,路正长,难见“尽头”,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,但是毕竟还有希望,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,必“将更奋然而前行”。
A、“苟活”意为苟且偷生,贬意。“苟活者”是自我贬抑,也说明,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。
B、“希望”是由“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”。
 
五、写作特点
1、融叙事、议论、抒情与一体。
本文3、5节偏重叙事,6、7节侧重于议论,抒情则贯串在叙事和议论之中。有的章节叙事、议论、抒情穿插使用。在第4节中,文章先是叙述噩耗传来的情形,接着便以夹叙夹议的手法指陈段反动政府对爱国学生的诬陷与虐杀,然后以既是议论又饱含强烈感情的句子——沉默呵,沉默呵!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——来表达心中的郁愤。这样,便把事实的陈述,本质的分析、感情的抒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,使文章内容更加深刻和激动人心。
2、写法灵活、自然。
本文是以“三一八”事件为背景,以刘和珍为主要记叙对象的。但是作者并没有像一般人写悼念文章那样,先写死者生平,再书死者功德,而是从追悼会上程君正告那里破题的。这样写真实、自然,既不落俗套,又便于抓住刘和珍作为一个爱国青年的特点展开回忆与联想,便于组织材料和抒发感情。文章中,鲁迅先生着重回忆了刘和珍三件事:一是追求真理,毅然预定销行寥落的《莽原》;二是反对执政府迫害学生而被强行bei拖出校;三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,在政府门前喋血。这三件事都闪烁着刘和珍爱国的思想光芒,饱含着鲁迅先生对爱国学生的深情和敬佩,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镇压革命的凶残和卑劣无耻。在这充满“爱”与“恨”的回忆中,同志的友爱、诗人的激情、战士的愤怒同时迸发,形成了以感情为线索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,这是一般的悼念文章不可比拟的。
3、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。
本文语言凝练、含蓄、深邃、犀利,在热烈与冷峻中,透出阳刚之美,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。这主要得力于富有表现力的“对偶”“反复”“反语”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。
 
第六篇   拣 麦 穗
张 洁
一、作者简介
张洁,1937年生于北京,原籍辽宁,当代女作家。著有《沉重的翅膀》、《方舟》、《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》等。其中《沉重的翅膀》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。她的作品以“人”和“爱”为创作主题,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。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,细腻深挚,优雅醇美。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“大雁系列”中,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、纯朴的女孩“大雁”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,《拣麦穗》就是其中的一篇。
二、文章结构
1、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
第一部分:直接入题,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,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;
第二部分:回忆“我”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,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称我的梦;
第三部分:卖灶糖老人的离去,“我”渴望爱的幻想破灭,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。
2、三个部分小标题依次是
姑娘们拣麦穗    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    卖灶糖的老汉去了

姑娘们的梦想    “我”的梦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梦幻的破灭
3、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?
本文有明暗二条线索,
明线:拣麦穗;
暗线:爱。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。
三、课文分析
1、谁拣麦穗?
“我”和姑娘们;
2、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?
我:嫁卖灶糖老汉
姑娘们:换取嫁妆,憧憬幸福的婚姻;
3、梦实现了吗?
梦想破灭;
4、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?
我:寄托对人间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信念;
姑娘们:麻木、顺受
四、难点分析
1、分析本篇中两个拣麦穗的故事所表达的情感意蕴
《拣麦穗》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。作者显然很注意叙述文体的纯静,无论用词还是断句,都尽力要显得舒缓从容,仿佛是有意要造成一种不慌不忙,娓娓道来的气氛。这篇作品在情感上也很真挚,开头部分对于农村姑娘拣麦穗这件事本身的怅叹也好,福建www.fjeduzs.com.cn接下来对那位卖灶糖的老汉疼爱“我”的那些细节的描写也好,更不用说对那颗高挂在树梢头的小火柿子的着力描画,都使人感到那样亲切和自然。
2、简析文章中“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”的象征意味
本文后半部分出现的“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”的意象,在全文中占有中心地位,它凝集着作者在全文表达中的所有情感,也是最容易拨动读者的情感心弦的一个意象。
3、简析本文叙述从容、意境优美、寓意含蓄的艺术特点。
本篇以回忆的视角展开叙写,时间和空间目的地距离使作者获得了一种从容的叙述心态。作者显然很注意叙述文件的纯静,无论用词还是断句,都尽力要显得舒缓从容,仿佛是要有意造成一种不慌不忙、娓娓道来的气氛。文章还注意营造优美的意境,在意境的烘托中突出中心意象,从而强化情感的抒发力度。这篇散文精致之处更主要还是体现在寓意的含蓄上。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哀愁赋予了整篇散文一种内在的和谐;也正是这哀愁加强了作品那从容舒缓的叙述文体的抒情意味,使它能在不知不觉中拨动了读者灵魂深处的心弦。
五.要点分析
1、分析理解姑娘们的梦想。
课文开头一句: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还不知道拣麦穗这回事。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。
2、“在那月残星疏的清晨……唉,她能想什么!”这里的景物描写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?如果将“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”去掉,只说月亮回到天边,表达效果上有怎样的不同?几次提到她们能想什么,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。
明确:渲染出恬淡,朦胧和宁静拣麦穗的气氛。
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,羞涩的,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。多次提到她想的是什么,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,使人想要看个究竟,想要知道姑娘们在拣麦穗时到底在想些什么。但是在写到第三个想什么的时候,用了一个“能”字,强调了她并没有太多的奢求,她只想嫁个自己幻想的人。
3、她们在月残星疏的清晨,挎着篮子到田地上拣麦穗,姑娘们拣麦穗所得的钱不是用来买零食饮料之类,那么到底用来干嘛的呢?
明确:“等到出嫁的那一天,她们会把这些东西,装进她们新嫁娘的包裹里。”拣麦穗是为了攒钱换取嫁妆,憧憬幸福的婚姻。
4、为什么课文中用“痴想”这个词来形容姑娘们的梦想?
明确:痴想就是不能实现的痴心的想法。这里就暗示了姑娘们的梦想是最终是没有实现的。
5、姑娘们的梦想最终有没实现?从哪里可以看出?
姑娘们是“依依顺顺”地出嫁,如果去掉“依依顺顺”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?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?
明确:“依依顺顺”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,屈服和认同。梦幻破灭就破灭吧,认命了的感觉。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,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。
(“当她们把拣麦穗时伴着的痴想,也一同包进包裹里的时候,她们会突然发现那些痴想全都变了味儿。”“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,和她们在拣麦穗、扯花布、绣花鞋时所想象的又是多么不同。”)
6、当梦想破灭的时候,她们“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”,为什么不去寻找一份真正的爱?
因为正如文中所说“没有人会为她们叹一口气……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感到悲伤。”反映了当时妇女婚姻是不自由的,她们不敢抗争,已经麻木了,因此当梦想破灭的时候,她们虽然无奈,但是却已经习以为常了。
7、课文主要写的是我童年的梦想,为什么要写农村姑娘拣麦穗的梦呢?
明确:作者开篇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,是为全文创设了一个大的背景。当时的“我”也是与姑娘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,作者借助这个背景,巧妙地暗示了姑娘们所面临的婚姻上的不幸,同时也感伤她们对自己梦想的不自觉放弃,哀叹美好事物的流逝,为全文奠定感伤的基调,同时为我儿时幼稚、纯真的梦作铺垫。
8、课文中描述姑娘们准备嫁妆的时候,反复用了哪几个动词,你能从这些反复运用的动词中体会出什么呢?
相关的动词:拣、剪、缝、绣
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,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,更显出惆怅和伤感。
9、既然姑娘们都已经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,为什么作者后面还要再加上一段话呢?
明确: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,大家都习以为常了。在过去的年代了,福建www.fjeduzs.com.cn姑娘们是没有婚姻自由的,但是她们已经不再觉得痛苦,不再觉得难过。显示出了一种无奈,伤感。
10、在我们的交往之中,老汉是如何关爱我的?
在我小的时候,老汉“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,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。或一块灶糖,或一个甜瓜,或一把红枣……”,当我渐渐长大了,老汉“不再开那玩笑,不过他还是常常带些小礼物给我。”(尊重小女孩的内心,保护她的感情)
 
 
 
免费领取福建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

声明:
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
(二)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jeduzs.com.cn/yw/7868.html

上一篇:2014年福建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复习资料2

下一篇:2014年福建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复习资料4